《北京教育》2013年3月刊登我校翟雙慶、羅祥云的文章:《中醫藥高等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改實踐》,全文如下:
中醫藥高等教育的變革與創新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改實踐
北京中醫藥大學 翟雙慶 羅祥云
中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是以我國古代哲學為基石,并在我國古代文化的沃土中孕育、生長,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藥高等教育是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中醫藥高等教育的不斷變革與創新是促進中醫藥學向前發展的原動力。近三十年來,我國許多高等中醫藥院校一直致力于教育觀念的變革與教育實踐的創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將介紹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教育觀念變革和教育實踐創新的主要經驗,冀望與各位同仁分享。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基本情況
北京中醫藥大學創建于1956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是唯一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與原北京中醫藥大學合并,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并成為直屬國家教育部管理的重點大學。
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始終堅持“秉承傳統,崇尚創新,突出特色,強化優勢”的辦學思路,持續發揚“勤求博采,厚德濟生”的校訓精神,著力營建“以文化人” “以德立人” “實踐育人”的教育環境,已經為國內培養了兩萬多名中醫藥專門人才,為世界近90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各類本科以上高級中醫藥人才數千名。同時,我校還致力于中醫藥科學研究、醫療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并取得了驕人成就。如今,學校已經成為了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人才、解決中醫藥重大科技問題、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難雜病、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地。
教育觀念變革:實踐教育的新理念
學校的教育改革始于20世紀80年代,迄今已經持續進行了三十多年。2007年以后,隨著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建設的深入,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中醫教改實驗班” “岐黃國醫”實驗班 “杏林高中預科班” “卓越醫學人才培養教育計劃”實驗班的開辦引起了廣泛關注。學校在系統總結以往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協同與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大實踐”教育觀,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一個“大實踐”教育平臺。
1.“大實踐”教育觀的由來及內涵
第一,實踐教育的典范——中醫師承教育。實踐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就中醫藥教育而言,實踐教育尤為關鍵。在我國中醫藥教育發展歷史上,實踐教育備受推崇,涌現了一種近乎完美的實踐教育形式——師承教育,并一度成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流形式。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現代中醫藥院校教育的發展,這種實踐教育形式逐漸弱化、邊緣化。時至今日,中醫師承教育不僅引起了一部分有識之士的重視,而且重新引起了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不是一種懷舊情懷,而是一種理性的思考。
大家普遍認為,中醫藥師承教育所特有的實踐教育精神以及優越的教育功效是養成古代中醫藥大家的主要緣由,而現代中醫藥院校教育中實踐教育精神的缺失可能是難以產生中醫藥大家的關鍵因素。于是,在當今中醫藥院校教育中提出了“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倡議,導師制又重新出現在許多中醫藥院校教育實踐中,如此種種師承教育的方式被運用于現代中醫藥院校教育中,確實得到了廣泛認同,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事實上,中醫藥師承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視人文素養的養成,中國古代有“醫儒不分家”和“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之說。換言之,古代中醫藥師承教育就是一個注重整體培養的“大實踐”教育形式,不僅重視臨床實踐知識技能的培養,而且重視作為中醫藥人才素質基礎的人文素養的養成。
第二,“大實踐”教育觀。“大實踐”教育觀的提出是基于對院校教育弊端的批判以及對師承教育核心精神和教育功效的汲取。中醫藥教育從以師承教育為主轉到以院校教育為主,是中醫藥教育發展規律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大勢所趨。有識之士發現,中醫藥院校教育雖然培養了一大批現代中醫藥人才,但其過于強調知識傳授、忽略實踐教育的弊端已顯露出來。中醫藥院校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包括歷史遺留問題、現實問題以及即將遇到的問題,迫使我們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局部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改革,到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持續不斷,大家試圖努力找尋中醫藥院校教育未來發展的突破口,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要切實解決現代中醫藥教育中的根本問題,應對新時期中醫藥教育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就必須從教育觀念變革開始,學校的“大實踐”教育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大實踐”教育觀是以實踐教育為主線并把實踐教育貫穿在人才培養全過程、全方位的一種教育理念,其內涵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以實踐為目的。倡導“學以致用”,即學生在校期間的所學是為了今后職業生涯的所用。其二,以實踐為手段。倡導“從做中學”,即“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其三,以實踐為標準。倡導“以效為準”,即用實際效果作為檢驗教育教學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2.“大實踐”教育體系的基本構架
中醫人才的成長特別是杰出中醫人才的成長,需要經歷相當長時間的臨床實踐,同時也需要培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大實踐”教育與中醫人才成長規律十分吻合,不僅強調實踐教育在中醫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而且強調全面素質教育在中醫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經過幾年來的教育實踐,我校“大實踐”教育基本構架已經初步形成。
第一,以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頂層設計。“大實踐”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中醫藥人才,他們首先應當是具有基本社會責任感和良好道德素質的公民,其次才是具有高尚醫學情操和高超專業知識技能的專業人才,“大實踐”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必須始終圍繞這個基本的教育理念進行設計。古代中醫有“大醫精誠”之說,“大實踐”教育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全程培養。“大實踐”教育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不僅是注重畢業實習,而且還注重把實踐教學貫穿于本科教育全過程。大學新生入學后,便開始通過不定期的短時間見習,使他們對中醫藥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基礎醫學教學階段,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實驗教學使他們掌握現代科學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臨床專業教學階段,則主要通過具體案例的教學使他們掌握臨床技能,培養臨床思維。在整個本科教育階段,還會通過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科學研究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和能力。
第三,以個性養成為指向的多樣化活動形式。“大實踐”教育強調全面發展,同時也強調個性發展。古代中醫藥大師不僅都是具有全面素質的人,而且也是具有鮮明個性的人,這是中醫藥科學能夠不斷創新和進步的內在原因。“大實踐”教育試圖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形式,滿足學生們多樣化個性發展的需要。我們目前有第二課堂、課間見習、畢業實習、學科競賽、學生課題及假期社會實踐等多種實踐教學形式。
第四,以協同融合為特征的整體性教學體系。“大實踐”教育的主體有很多,如課程組、二級學院、教學醫院、附屬醫院及其它各種實踐教學基地等,“大實踐”教育把從事實踐教學的全部主體看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建立協同融合的關系聯結起來,為了實現同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近年來,學校對各類實踐教學主體重新進行了功能定位,還新建了一些實踐教學主體機構,形成了以協同融合為特征的整體性實踐教學新體系。
教育實踐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0世紀末以來,學校以世界銀行貸款教改項目《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為契機,對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為核心理念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概念。2007年以后,伴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本科教學改革與質量工程的實施,學校又開展了新一輪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次改革以學校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為基礎,將改革背景和視野從校內擴展至整個中醫藥行業,以培養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臨床應用型中醫藥人才為目標指向。近幾年,我校相繼開辦了“院校—師承—家傳”三結合教改實驗班、中醫高中預科“杏林班”、本博連讀“岐黃國醫”實驗班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驗班,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道路上邁出了較大步伐。
第一,中醫高中預科“杏林班”。該班是為了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培養有志于從事中醫藥事業的人才,將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與中醫藥知識教育前移至高中階段,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深層次發展。2011年,學校與北京宏志中學首次合作,共同舉辦中醫高中預科“杏林班”,在高中階段開設“中國古代哲學基礎” “國學導論” “中國傳統文化導論”和“中醫藥學知識概論”等中醫藥背景知識課程。
第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驗班。該實驗班是我校開展高水平中醫人才培養的又一個重大舉措。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堅實全科醫學基礎的,又能勝任一定專科醫療工作的醫師,培養模式為“5+3”,即在5年的中西醫基礎學習后,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培訓內容以臨床各科規范化培訓為主,但不包括以前七年制的“二級學科定向培養”,通過培訓考核(考核內容包括醫學理論、醫學英語、技能操作、輔助檢查、病例分析等),授予臨床碩(博)士學位。2012年,我校的“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驗班首次招生。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驗班與岐黃國醫實驗班一樣,也充分借鑒了基礎醫學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連續統一的現代醫學教育模式及其成功的教育經驗。雖然在修業年限上與以往長學制只有一年的差距,但在培養過程中則有實質性的變化,其一,該實驗班的前5年進行基礎醫學教育,后3年進行專業教育,因此,在課程體系的的設計上與以往長學制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二,該實驗班將畢業后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過程內,與基礎醫學教育緊密銜接在一起,既可保證學生學習的連續性,也可保證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岐黃國醫實驗班。該實驗班采取本科五年與直接攻博四年相結合的模式。培養目標是培養系統掌握中醫藥知識,精通中醫經典理論,了解必要的西醫學知識,運用中醫學思維方式與臨床技能,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等工作的中醫藥臨床精英人才。前五年按本科教學計劃進行培養,在第四學年末進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按臨床專業博士學位并結合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計劃培養,達到培養要求者,授予醫學學士學位和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2011年,在教育部等上級領導單位的政策支持下,定位為培養“中醫臨床精英人才”的“岐黃國醫”實驗班正式開班招生。該班通過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了一批成績優異的學生。目前已連續招收兩屆。
“岐黃國醫”實驗班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與先進的國際醫學教育模式實質性對接:中醫拔尖人才培養充分借鑒基礎醫學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連續統一的現代醫學教育模式,與先進的國際醫學教育模式形成實質性對接。在本專業后期培養階段,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捆綁進行,學生畢業時可以獲得四個證書,即:畢業證、學位證、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資格證。其二,全面推行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大力引進、推行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方法,使用新教學方法的課程覆蓋整個課程體系的40%以上。其三,特別重視實踐教育:將“大實踐”教育觀貫穿于中醫拔尖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倡導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占整個教學任務的比重超過2/3。其四,實行全程導師制。為達到培養目標,實驗班學生在入校后,學校為每人配備一名知名教授作為導師,全程實行“名師+名醫”培養法,即選擇最優秀的師資授課、最有名的醫師跟診。其五,注重教育理念創新。首次把“多校園”教育理念引進實驗班實施過程中,實驗班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相繼經歷本校學園、國內西醫校園和國外醫學校園三個不同的校園學習和生活。
學校在高水平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已經邁出了較大步伐,這些創新實驗計劃的實施,將對我國高水平中醫臨床人才培養發揮積極的輻射和示范作用。為了適應新醫改的要求,我校還將對中藥學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修訂,配合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在各種高水平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進行大膽試驗。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