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風:自信向善,和而不同
出處:
1.《墨子·親士》:“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p>
2.《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3.《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
釋義:
1.“自信”是60多年發展歷程中北中醫人積淀的獨特性格氣質,表現為對傳承的堅守和敢為人先勇氣。正因為自信,北中醫以高度文化自覺,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以從容自信的辦學定力,向著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邁進。
2.“善”有三層含義。一是仁愛之善,北中醫人的仁心仁術,救死扶傷之精神品質為社會廣泛認同,也是我們不懈的精神追求;二是至善、首善,“追求卓越,止于至善”是北中醫永恒的精神追求,要以“首善”的標準繼續嚴格要求自己;三是善待師生的理念。
3. “和”蘊含三方面意義。一是體現了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平和的健康觀,調和致中的治療觀,以及醫患信和、同道謙和的道德觀;二是北中醫兼容并包的辦學氣度,面對不同的流派及思想,逐漸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氣候;三是北中醫團結和諧的辦學氛圍,始終為了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共同目標努力奮斗。
4.“不同”蘊含兩層含義。一是表達北中醫兼容并包,尊重個體,尊重思想獨立性的胸懷;二是鼓勵創新,多年來北中醫之所以能始終引領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發展方向,正是基于在繼承的同時,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創新、追求卓越的勇氣。
“自信向善,和而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篤定與仁愛、包容與開放共享的情懷,正是歷代北中醫人品格風范的真實寫照,也是未來全體北中醫人應該秉承和發揚的良好風尚。
教風:崇德尚學,承古納新
出處:
1.《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2.《易·系辭傳》:“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p>
3.《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4.《禮記·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
釋義:
1.“崇德”是中醫人立身之根基,德也是教育之首要意義。建校60多年來,北中醫涌現出眾多德藝雙馨的名家與名師,培育了無數高素質的杏林人才。正因崇德,才更顯使命高尚,也是全體教師立德樹人的真實寫照。
2.“尚學”就是要求我們鉆研學問、尊重知識、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陶冶情操、傳承文明,此乃辦學之基本。我校教師嚴謹治學、尊崇學術,精研岐黃之道,也昭示了我校倡導的“人心向學”理念。
3.“承古”的含義就是不忘中醫之本,中醫學術代代相傳,也倡導“更加經典”。北中醫的學者承古圣先賢之道,發皇古義,傳授真知。傳承要從中醫藥的學術本源做起,幾十年來形成了“重傳承”的育人特色。
4.“納新”,北中醫的教師更承擔發展中醫藥學術的歷史使命,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站在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的前沿,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用開放的胸懷,納入新知,啟迪廣大學人。中華文明一直擁有納新開新的基因,中醫藥事業在新時代也是日新月異發展。在變革中堅守中醫藥的核心使命,積極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成才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
“崇德尚學,承古納新”所彰顯的師德與學養風范,所堅守的傳承與創新品質,正是歷代北中醫教師品格風范的真實寫照,也是當今和未來全體北中醫人應該秉承和發揚的良好風尚。
學風:博學勤思,篤誠踐行
出處:
1.《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禮記?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p>
4.《朱子語類》:“只有兩件事:理會,踐行?!?/p>
釋義:
1.“博學”:醫道“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非學無以廣才,非才無以濟世?!安边€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如此,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更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勤求博采”。
2.“勤思”: 指勤于思考、審慮周密、探求真諦、把握規律。只有學思結合、活學活用,才能獨辟蹊徑、探究真知。
3.“篤誠”:“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誠”指待人接物誠實守信。大醫精誠,止于至善。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愿立誓“普救含靈之苦”。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濟世仁心是成就“大醫”的基礎。
4.“踐行”:為學的最后階段。指身體力行,延伸為不斷實踐創新。做到學有所得,踐履所學,知行合一,方能實現理想,服務于人類健康事業。
“博學勤思,篤誠踐行”是對北中醫建校60多年來學生風貌的集中展示。表達了北中醫人以深厚的底蘊,嚴謹的治學態度,堅定的濟世理想和躬身服務的奉獻精神,為人類健康事業發展而孜孜以求的治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