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次召開的人才工作會議。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第四屆國醫大師和第二屆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精神,部署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余艷紅出席會議并講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主持會議,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德金作致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黨組成員秦懷金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醫藥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實現了中醫藥人才工作的系統化推進和全方位提升,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中醫藥人才政策供給不斷優化,聚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成長路徑、健全人才評價機制、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等出臺一系列部署舉措;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中醫機構衛生技術人員超過136萬,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超過73萬;深入實施中醫藥人才岐黃工程,形成了領軍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梯次銜接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構建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中醫藥人才效能持續增強,涌現出一批重大先進典型,中醫藥人才對健康中國建設的貢獻度明顯提升。
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做好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是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支撐,是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實現創新突破的迫切需要,也是堅持問題導向、破除中醫藥人才工作瓶頸的迫切需要。要進一步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站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新高度,深刻認識加強中醫藥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切實增強推動中醫藥人才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全方位全鏈條開發各級各類中醫藥人才,不斷做大中醫藥人才總量、提高人才質量、釋放人才能量,推動人才結構分布與服務需求、服務數量、服務效率相匹配,努力建設一支規模大、素質強、結構優的中醫藥人才隊伍。
會議強調,要圍繞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迫切需求,加快建設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隊伍,深入實施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和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建設專項,建設一批中醫藥高層次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培育一批中醫藥領軍人才。要建立健全對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設立青年人才支持專項,完善青年人才發現機制,促進青年人才快速成長、早擔大任。要大力推進西醫學習中醫,完善西醫學習中醫制度,實施西醫學習中醫專項,打造一支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要夯實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開展基層醫生中醫藥知識技能全員培訓,擴大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規模,改善基層人才發展環境。要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中醫藥活態傳承,提升中醫臨床實踐教學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持續深化中醫藥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用好國家人才政策,落實用人自主權,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加大人才激勵力度,著力解決人才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問題。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聚焦釋放中醫藥的多元功能和價值,加強中醫醫療、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對外交流等各級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會議強調,要加強黨對中醫藥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各地黨委政府把中醫藥人才工作納入人才“大盤子”,協調衛生健康、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研究制定加強中醫藥人才工作的具體措施,明確任務分工,壓實工作責任。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要加大創新力度,先行先試,力爭產生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先進經驗。要建立健全聯系服務專家制度,營造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導向。要加強政治引領,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常態化開展弘揚大醫精誠優良傳統活動,引領廣大中醫藥工作者修醫德、重品行、行仁術,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我校徐安龍校長在會上作了題為《深化改革 創新機制 打造充滿活力的人才生態體系》的交流發言。
學校始終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把人才作為學校的首要戰略資源,不斷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評價體系,全方位引進培養使用人才,著力打造充滿活力的人才生態體系。近年來,學校高層次領軍人才隊伍成效顯著,2016年以來,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醫大師3人;青年人才呈蓬勃向上、厚積薄發之勢。
堅持系統思維,建立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人才引育體系。
實施“壺天人才計劃”,堅持引育并舉,專兼結合,暢通“博士后-優秀青年人才-高層次領軍人才”成長“全鏈條”。實施“岐黃英才計劃”,針對處于事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校內優秀人員,學校“分層次分類型”支持教學、科研、醫療三個系列人才的發展。實施“管理人才和支撐人才成長支持計劃”,激發管理人員和其他專技人員為學校醫教研服務的動力,實現人才隊伍“全覆蓋”。
堅持戰略主動,圍繞學科設立人才特區,做好人才儲備。
圍繞學科設崗引育人才。根據學科隊伍結構合理設置招聘崗位,統籌確定補充人員方式和人員類型。人才引進前,充分評估其研究方向與團隊的融合度、對學科的貢獻度,提高人才匹配度和使用效能。
設立青年人才成長特區。學科急需的優秀應屆博士畢業生和擬出站博士后,可直接申報壺天青苗學者,建立青年人才的重要戰略儲備。
設立博士后培養特區。設立臨床、科研、師資、企業聯合培養四類博士后,充分發揮博士后作為學校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設立人才選聘特區。不唯學歷職稱,只看醫德醫術,面向海內外公開遴選臨床療效突出的中醫人才擔任學校臨床特聘專家。
堅持遵循規律,營造爭創一流、追求卓越的發展生態。
建立不唯一多元化評價體系。注重實際能力和創新成果,增加多樣化學術評價指標,在職稱評審中建立必備條件與可選條件之間的轉換通道,允許用高質量完成的可選條件替代部分必備條件。
建立卓越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在年度績效獎勵中設立潛心教學優秀教師獎、最具影響力學術成果獎、創新?攻堅管理獎等三大卓越獎項。
建立中醫藥特色的評價體系。在職稱評審中建立適合傳統中醫藥理論研究人才和中醫臨床人才的特色評價綠色通道,突破論文、科研課題等方面的限制,注重中醫藥原始創新性理論研究和重大臨床新技術、新療法等方面的成果。
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中醫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和全國中醫藥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召開學校人才工作會,部署學校人才工作,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為學校建設中醫藥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圖片來源:《福建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