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由我校主辦的中國醫學人文大會·岐黃人文論壇在京西賓館召開。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蔡忠軍、我校校長徐安龍出席了大會,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我校高級訪問學者、原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敬天林,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國醫大師孫光榮,中醫藥文化知名學者張其成,我校資深中醫藥學家高學敏,北京市教學名師張冰和來自全國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了此次論壇。
在開幕式上,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蔡忠軍對論壇主辦方北京中醫藥大學表示感謝。他說,中醫一詞包含著中華醫學幾千年來的沉淀,中醫與人文水乳交融,歷久彌新,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致力于中醫人文的發展,預祝本次大會圓滿成功。徐安龍校長介紹了岐黃人文論壇的含義,他說,醫學人文是孕育醫學生人文品格的核心基因,是培育醫生綜合素養的根本動力,更是營造良好醫療環境的豐厚土壤。人文只有貫徹到醫藥事業發展全過程,才能全面推動醫藥事業健康、科學、綜合發展,才能為總書記提出的“健康中國”目標,以及兩個一百年建設的宏偉愿景打下堅實基礎。
論壇第一部分是主題報告,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專家樓宇烈以“東方思維方式下的中醫”為主題作了報告。樓宇烈教授從中國文化角度對中醫內涵進行了全面解讀。他說,在中國文化中,所謂人文是讓人們懂得應當將自己置于何處,從而知道自己的擔當、責任和義務,即“以人為本”。現代人文與神文和物文相對,例如西方文化以神為本,現代科技以物為本,而中國文化始終堅持了“以人為本”。“唯變所適,惟義所在”是中醫的靈魂與核心,辨證施治,而不是用標準化的普遍規律,這便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意義。徐安龍校長從中醫藥是加強心靈溝通、增進傳統友好的橋梁,和探索以我為主海外融入性中醫藥國際傳播的新范本兩個方面,以“國際化大視野下的中醫人文”為主題作了報告。他指出,我們將致力于把中醫藥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麗名片,為促進人類健康、改善全球衛生治理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二位專家高屋建瓴,不僅表述了根植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的內涵與魅力,更讓我們看到了中醫藥在國際上發展的美好前景。
論壇第二部分針對“參究國醫之育人”和“品讀國醫之人文”展開了專題訪談。首先進行的是“參究國醫之育人”專題訪談,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我校資深中醫藥學家高學敏、北京市教學名師張冰教授圍繞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根本進行了深刻而精辟的論述,將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育人育德、傳承創新的關鍵做了充分闡釋,幾位專家或有高超的教育理論水平、或有深厚的中醫藥學術水平,或有豐富的人才培養經歷。他們的發言,為當代高等中醫藥教育以及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
隨后進行的是“品讀國醫之人文”專題訪談。我校高級訪問學者、原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敬天林,國醫大師孫光榮,中醫藥文化知名學者張其成圍繞中醫人文的內涵展開了精彩而深刻的交流。幾位專家針對中醫人文的特征與內涵,中醫人文的現實意義與價值,中醫人才人文精神培養養成,通過講故事、講道理的方式和與會人員進行了生動而深刻的交流,彰顯了傳統中醫藥的人文魅力和特色,更對當代醫務工作者和醫療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借鑒意義。
隨后,由我校師生代表論壇向全國醫務工作者發出了《傳承國醫精華踐行人文精神》的倡議,與會者齊聲朗誦,紛紛表示將認真踐行人文精神,傳承國醫精粹,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會上,國醫大師孫光榮向與會嘉賓展示了他親手書寫的,強調中醫師內在道德建設,并以此來規范執業行為,凈化行業風氣的《醫師規》,以勉勵在座的中醫人。
最后,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委員會高金聲主任為論壇作閉幕致辭。他講述了對中醫和中醫文化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了自己曾采訪和接觸的、德高望重的中醫老專家的敬業精神和感人事跡。他希望年輕中醫學子和醫生將老專家的優良傳統保持、傳承并發揚光大。
岐黃人文論壇是本次大會中唯一的以中醫藥為主題的論壇,也是今年中國醫學人文大會首次推出的論壇。本論壇主題是“讓國醫仁愛之心更加閃耀”,論壇從中醫傳統文化精髓出發,結合現代醫學發展問題,就醫學人文精神的內涵提煉和發揚光大展開討論交流,探索醫學人文的發展方向,推廣中醫傳統文化中的仁愛之心在緩和醫患矛盾方面的成功經驗,為醫學人文教育和精神的塑造提供借鑒參考。
論壇得到了中國醫師協會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國內眾多醫院管理人員、一線醫務人員和權威專家的積極參與,主要嘉賓從管理領域到科研、教育領域,包含了哲學、醫學等眾多學科,他們的真知灼見和成果代表了中醫醫學人文研究的高端水準,一系列精彩的演講和獨到的見解必將引起醫學人文學界的重視和關注,對于改善醫患沖突,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文: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學院/圖:教育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