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2016年9月9日頭版頭條報道中醫院校教育改革的引領者,全文如下:
9月10日,北京中醫藥大學將迎來60周年華誕。這所始建于1956年、國務院批準最早創辦的高等中醫院校之一,見證了高等中醫藥教育起步、成長、發展和壯大的歷程——
中醫院校教育改革的引領者
走過六十年光輝歷程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新中國高等中醫藥教育和中醫藥事業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無數中醫藥學大家從這里走出,他們不僅以醫德醫術著稱于世,更成為中醫藥諸多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也正是他們開創了現代中醫藥教育先河。
“五老上書” 創中醫藥教育改革之先
“剛來學校任教時,學校大門還是木板釘的,我們只有5個老師,但令人振奮的是學校的功能比較全。”說起建院初期的情景,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古文教研室主任、現任全國高等中醫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的劉振民如數家珍。
改革之路從未間斷,劉振民講起當年一件轟動高等教育的往事:1962年,學校第一屆學生畢業,當時任教的于道濟、陳慎吾、秦伯未、李重人、任應秋五位中醫專家建言,以《對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為題,直指中醫藥教育教學之時弊,從此匡正了中醫人才培養的思路與方法。這就是中醫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書”,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教育改革由此起步,從此一直秉承中醫為主體的堅定思想,形成了從容自信的辦學定力,成為中醫教育的定盤星。
堅守中醫之道 創新中醫師承教育
“我們會不斷地要求學生背誦中醫經典,熟悉藥理學的基本知識,所以學生們的基本功非常扎實。”博士生導師張冰是國醫大師顏正華的傳承弟子,她見證了學校如何在堅守中醫之道中創新傳承。現在,以顏正華教授臨床經驗建設的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平臺,成為臨床中藥學教學、傳承和研究的重要平臺,也形成了以傳統理論和臨床經驗為核心、以現代化技術為輔助的現代教學方式。
“當體會到別人給我推拿的感受,我才知道自己給別人治療時應該用什么力度和手法。”正在針灸推拿學院實操室練習的學生秦佳欣說。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臨床實踐,這樣的實操課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
針灸推拿學院院長趙百孝正在實操室指導學生練習推拿手法,“學校最早提出‘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中醫臨床教學理念,并多年堅持,學校一直很重視實踐、實訓環節。”在他看來,北中醫的這套教學理念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還督促著老師們不斷進步。
“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悟妙道”是北中醫踐行和堅守的中醫人才成長模式。“創新是堅守中醫之道的創新,是超越古人的創新,是海納百川的創新,中醫理論是最珍貴的財富,絕不能丟棄,這樣才能締造更加符合中醫藥教育規律的教育模式。”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說。
該校在創辦“院校-師承-家傳”相結合的“中醫教改實驗班”基礎上,先后創辦九年制“岐黃國醫班”、八年制“卓越中醫師”計劃、八年制“時珍國藥班”和六年制“卓越中藥師”計劃等人才培養模式,樹立了中醫藥領域長學制教學的標桿,其堅持師承、家傳的中醫特色教育理念,更成為中醫藥教育和現代高等教育完美結合的典范。
目前,學校擁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40所臨床實習醫院。形成了以5位國醫大師、9位首都國醫名師、57位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48名中醫臨床特聘專家等為代表的高層次教育和醫療專家團隊,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5個,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和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42個,“薪火傳承3+3工程”名醫傳承工作站33個。雄厚的教學團隊,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堅守中醫之道精神和理念的力量源泉。
建海外中醫中心 創新中醫藥傳播模式
“推拿也能治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推拿理療科主任付國兵,2014年剛到俄羅斯圣彼得堡中醫中心時,經常聽到患者這樣的質疑。
但如今,當地百姓對中醫已從最初的懷疑轉為信賴。俄羅斯圣彼得堡中醫中心獲準以醫院資質運營,成為在俄的外國傳統醫療機構獲官方認證的首次突破。
自從該校25年前在德國主辦海外第一個中醫院以來,學校一直積極推動中醫走向世界,近年來,又率先提出和實施“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外中醫中心”,該校的海外戰略藍圖逐漸顯現。通過臨床服務,讓當地民眾領略中醫魅力,并接納中醫藥治療手段。以醫療帶動教學,與當地著名醫科大學合作,逐步增加中醫學科在當地教育體系的比重。最終,讓中醫科研走入當地的權威學術界,為中醫藥在當地立法鋪平道路。
校長徐安龍堅信,主動走出國門更是對學校教學體制改革的“倒逼”。“海外戰略雖以醫開道、教育為先,但最終目標是教育、醫療、科研、文化傳播并舉,培養國際化中醫人才,帶動未來跨國科研合作,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 這些中醫中心雖然起步模式不同,但都是與國外著名醫科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以期從高層次對各國中醫藥立法、教育、醫療、保險體系的建立產生重要影響。
回首60年來,該校創造了一個個“中醫外交佳話”:該校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設3+2“中醫學-生物學”雙學士學位教育,成為在世界50強高校中開設的第一個中醫學專業本科教育;與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合作開設、獲歐盟認可的中醫碩士學位項目,標志著中醫碩士學位教育首次進入歐盟主流醫學教育體系;澳大利亞中醫中心合作協議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澳大利亞總理共同見證下簽署;與加拿大昆特侖理工大學簽署教育合作協議,在北美地區建立第一所公立中醫學院、首個公立大學中醫本科學位、首個公立大學中西醫結合醫教研平臺。
輸送領軍人才 服務國家戰略
20世紀70年代“清開靈注射液”問世,開創了我國中藥大復方注射液規范化研究先河;“胃蘇沖劑”“排毒養顏膠囊”等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企業發展;“太空養心丸”應用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完成任務做出重要貢獻;中風病中醫診療與療效評定標準被納入中醫行業標準;中醫體質辨識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標準體系服務規范》……這些成果一一書寫在北中醫的歷史上。
從聯合研制出第一個抗“非典”中藥,到打造一批集教育、醫療、科研、文化傳播于一體的海外“中醫中心”。60年來,北中醫緊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解決行業亟須、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至今,學校已累計為國家培養了3.4萬余名高等中醫藥人才,向世界輸送2萬余名各層次中醫藥人才,一批又一批學子成為中外中醫藥教育、科技、醫療、管理和產業的中堅力量和領軍人物。
“到建校100周年時,全面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若干特色、優勢學科穩居世界前列,學校在國際醫療教學科研上具有重要影響。” 徐安龍說,回顧成績放眼未來,學校正逐步著手規劃新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