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名單的通知》(教思政廳函〔2022〕4號)。我校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系黨支部、東方醫院內二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
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系黨支部
中醫臨床基礎系黨支部成立于2000年9月,現有正式黨員20人。在支部建設中,堅持以制度推進教育,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用常態化學習,推進理論水平進步,引導黨員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支部在2019年獲評校級“樣板黨支部”。
支部將黨建與事業深度融合,在教學、科研、醫療各領域取得突破性進步。培育國家級教學團隊、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各1個、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各1人、全國名中醫2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多項。近5年支部教師培養的研究生9人獲評北京市優秀畢業生、11人獲得國家獎學金。《傷寒論》《溫病學》2門課程獲評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人為北京高校教書育人“特級教授”。
以傳承帶動教育,點燃后學信念火炬
支部有9名黨齡超過20年的老黨員,為支部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支部黨員王慶國同志,作為全國名中醫、首屆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973首席科學家,70歲高齡堅持講授本科課程,以實際行動發揮著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在王慶國同志的引領下,支部多名青年教師也成長為理想信念堅定的優秀人民教師。2018年,“中醫學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支部多人榮獲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市師德先鋒、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援藏干部、援疆優秀支教教師等稱號。
支部始終以黨建為抓手,以教研室為紐帶,落實“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方針,嚴格執行“教授上講臺”,利用優質學科平臺,持續做好新老教師傳幫帶,著力打造優秀教學團隊。支部現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教育部教學團隊和北京市級優秀教學團隊各1個。“傷寒論”課程被評為“北京高等學校優質本科課程(重點)”,主講人被評為“北京高等學校優秀專業課(公開課)主講教師”。
發揮專業優勢,引領行業發展
支部建設有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創新團隊實驗室2個。在973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王慶國、谷曉紅、李宇航、陶曉華等帶領下,支部黨員刻苦鉆研、銳意創新。從中醫經典古籍出發,研究了“肝藏血,主疏泄”“肺與大腸相表里”等科學問題,為揭示生命規律提供了新線索,解答了一直以來對于中醫病理生理相關理論的疑問;從名老中醫藥專家經驗傳承、中醫古籍整理挖掘、經方現代應用的臨床與基礎等方面對中醫經典理論與臨床應用原理與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支部帶領三個教研室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引領國內同行業院校學科建設。所轄教研室(傷寒、金匱、溫病)均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課程聯盟理事長單位。《傷寒論》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十四五規劃教材《溫病學》榮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牽頭開展中醫經典等級考試,現已成為全國性中醫行業能力考試。
推進社會服務,把溫暖送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圍繞專業建設,響應國家需求,率先推動中醫疫病學學科創建與發展。新冠疫情突發后,迅速組織編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診療手冊》《中醫疫病診療助手》;率先開設《中醫疫病學》課程,落實“醫教協同”,培養中醫疫病防治“后備軍”;成立中醫疫病研究院,牽頭并獲批國家級“中醫疫病學傳承創新團隊”,促進中醫疫病學全面發展。
作為醫學院校的教工黨支部,支部擁有數位享譽全國的名老中醫專家,包括首屆全國名中醫2人、首都名中醫3人,首都國醫名師8人、北京市優秀名中醫1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工作指導教師5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優秀指導老師1人。支部依托優質名老中醫資源,注重傳承,持續推進中醫臨床名醫名家經驗繼承工作的展開。建有1個名醫流派傳承工作室,7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站,培育了包括1位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7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在內的一批優秀青年中醫。
支部始終堅持將專業優勢轉化為社會服務能力,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王慶國、傅延齡、陳明等同志受邀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傳播中醫健康養生理念,走進基層、社區、鄉村,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活動和健康宣講服務,近5年來直接服務受眾1000萬人次以上。疫情期間,谷曉紅同志首先推出了抗疫預防方,得到廣泛好評;王慶國同志網絡會診新冠患者100余人,彰顯了中醫優勢。
在這些工作中,支部組織之得力得到充分展現,黨員思想覺悟之高經受住了黨的考驗,各項社會服務工作及時對接國家戰略需要,充分展現出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東方醫院內二黨支部
東方醫院內二黨支部成立于2017年,現由急診科、感染熱病中心、核酸采集室3個科室組成,目前共有黨員18人。黨支部始終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切實做好“七個有力”,不斷加強支部建設,嚴格對標看齊,勇于改革創新,努力爭創先進。密切結合支部實際,以提升組織力,發揮支部抗擊疫情急先鋒作用、培養國家急需的疫病人才為主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積極創新思路,扎實推進黨建引領業務
黨支部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抗擊新冠疫情戰役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奮勇擔當,深入武漢,赤誠奉獻,載譽而歸;在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中,創新工作機制,多措并舉,高質量地完成了疫情防控、急診急救、特殊教學的復雜任務。
支部開展的“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支部書記講黨課活動,受到了黨員的廣泛好評。推進支部“健康鄉村”“名醫進社區”計劃,多次深入基層社區醫院開展了教學查房、現場義診和健康急救講座活動。
加大對入黨積極分子和發展對象的培養考察力度。加強對非黨員骨干群體的引導培養,不斷壯大入黨積極分子隊伍。讓黨員真正做到在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
黨建鑄魂,踐行偉大抗疫精神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后,黨支部迅疾響應,引導黨員干部在戰“疫”一線踐行初心使命、恪守責任擔當,提出“迎接挑戰,全面抗疫”的工作思路,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支部黨員亮明身份主動請纓,白衣為甲,逆行出征。在最早收治感染病人的支援單位——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黨支部黨員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悉心診治、照顧重癥病患;帶領輕癥患者練習中國傳統功法六字訣呼吸吐納,加快康復;減輕患者痛苦,調暢患者情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困難面前豁得出、關鍵時刻沖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受到黨員白衣戰士的大愛精神鼓舞,多名醫療隊隊員火線申請入黨。
在醫院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支部黨員綦文婧擔任新建發熱門診首任護士長,將武漢抗疫精神在東方醫院繼續傳承和發揚。支部黨員同志們有的堅守在急診預檢分診、有的堅守在核酸取樣室、有的奮戰在急診一線、有的駐守在過渡病房。黨員們上下齊心,高質量地完成了醫院抗疫、急救和教學任務,體現了共產黨員的職責與擔當。
因為在抗疫中的優異表現,黨支部所在單位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支部黨員方曉磊同志榮獲北京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綦文婧同志獲得“首都最美巾幗奮斗者”稱號、支援湖北“最美逆行者”稱號。支部黨員積極宣傳推廣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人物,講述抗疫典型事跡。參加 “白醫天使抗疫事跡宣傳活動”,宣傳抗疫工作者“大醫精誠,救死扶傷”的時代精神,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培養堪當時代重任的急救醫學人才
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性疾病,支部充分發揮中醫藥數千年來抗擊疫病的經驗、獨特的優勢和特點,以解決問題為指引,集中科研力量和有效資源攻堅克難。積極建設中醫疫病研究所、中醫疫病學教研室,總結古代、近現代醫家在防治疫病經驗,在傳承精華的基礎上創新疫病理論和辨治體系。東方醫院成立感染熱病中心,嚴格按照“兩區三通道”建設,24小時暢通接診發熱等感染性疾病,是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感染性疾病的陣地,被評為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
急診搶救工作難度大,要求高,涉及面廣。針對醫學生學業文化自信、責任心、醫學人文素養、醫德醫風等多方面要求,支部所在急診教研室積極開展思政教育,探索臨床教學新模式,開展“新時代背景下急診臨床教學中思政教育模式探索”課題研究,通過案例分析,敘事醫學教學等多種模式開展思政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同時促進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形成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中醫急診學教學體系。為黨和國家培養具有堅定政治信仰、優良醫德醫風、高尚道德情操、精湛醫療技術和廣博人文知識,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