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0日,首屆海峽兩岸中醫名家名師學術對話在我校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陳可冀,中國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執行主席李小琳,臺盟中央科教醫藥交流委員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原巡視員、副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原副秘書長、博士生導師洪凈,北京市臺灣事務辦公室處長金秀清,以及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臺灣中國醫藥大學、臺中慈濟醫院、臺灣養生協會等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80余人出席論壇。我校黨委書記谷曉紅,副校長陶曉華,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參會。
開幕式上,谷曉紅書記代表學校致歡迎詞,對出席論壇的領導和嘉賓表示歡迎,并介紹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基本情況、發展理念和在中醫藥領域做出的研究成果。谷書記說,中華民族延綿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是我們中醫藥的源頭活水。社會在變化,健康需要中醫的智慧,此次學術對話以“大健康產業”為主題,非常契合新時代的要求和社會民眾的需要。她表示,此次活動匯聚兩岸中醫藥的名師名家,通過大家頭腦風暴進行有效的學術交流和對話,一定能夠有許多啟迪,從而引領新高度,成就海峽兩岸中醫藥界的一段佳話,造福于兩岸的人民,實現更多的健康福祉。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陳可冀在致辭中表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他說,希望兩岸中醫藥能夠團結合作,一方面,要對中醫藥傳統文化進行很好的傳承,另一方面也要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可以中西結合發展,也可多學科結合發展。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校董、中醫針灸專家林昭庚分享了他對中醫藥文化的觀點和看法,他說,兩岸在中醫藥領域各有所長,應該多多交流。希望通過北京中醫藥大學臺灣中醫藥研究基地這個平臺,加速兩岸中醫藥的交流與合作。
會上,與會專家圍繞中醫教學、科研、臨床及大健康產業等方面展開學術對話,主要圍繞中醫學術成果,就當前社會老齡化的趨勢下,如何擴展國人對健康的正確認知,徹底打破現有醫療模式和體制,從以治療為中心過渡到未病調養為中心;從體格的健康過渡到身心的協同健康;從個體的健康過渡到社會與環境的健康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專家們從專業與學術的角度提出了打破以治病為出發點的醫療模式,構筑以調理身心為重點的大健康體系,重塑大健康產業;以嚴謹、客觀,高要求的學術標準來引領中醫健康管理的新思路和新理念;依托海峽兩岸專家學者的共識,不斷加強兩岸同胞在大健康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醫健康管理體系發揮出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這次學術對話期間,來自臺灣的專家學者參觀了我校中醫學院、中藥學院教研室等,學校厚重的學術成果和現代化的教學條件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這次交流,我校與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醫學院、義守大學醫學院等高校就學生交流、學術合作、科研協作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系。
和平、健康、共襄盛舉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此次海峽兩岸中醫名家名師學術的高端論壇采用對話的形式,圍繞大健康的熱點和共同關注的問題展開深層次的對話,讓大家開闊眼界、擴展共識、建言獻策,就中醫產業文化展開深入溝通與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對國學養生文化的深刻認識。與會專家表示,將以全方位的專業學術成果和服務助力國家和人類健康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