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中醫藥報》刊發我校專家谷曉紅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筆談“奮力推進中醫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全文如下:
? 加大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的建設力度,充分發揮中、西兩套理論體系的優勢與特色,促進中醫思維與現代醫學技術相融合,創建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醫學教育模式。
? 中醫藥院校必須深化協同創新認識,圍繞優勢學科、特色學科方向,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積極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等力量多元參與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高等教育和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新時代新征程,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藥高等教育發展與黨和國家的使命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記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光榮使命和歷史任務,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積極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奮力推進中醫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要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健康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現代化為支撐。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貢獻,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健康。
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醫辦學,推動優質資源惠及基層百姓。現階段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基層的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相對匱乏,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中醫藥院校作為行業排頭兵,要心懷“國之大者”,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筑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北京中醫藥大學始終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醫辦學,發揮院校對基層中醫藥人才的支持作用,先后與山東棗莊、陜西銅川、廣東深圳、福建廈門等共建臨床醫學院,總床位數達到8000張,年門急診量突破1000萬人次,通過醫療聯盟、醫聯體等模式,“直通”200余家基層中醫院、社區衛生服務點,逐步形成“革命老區和改革前沿雙線發力,東南西北輻射四方”的服務布局。首創“丹心計劃”,選拔優秀碩士研究生畢業下基層鍛煉后直博,培養學生為民情懷,鍛煉學生基層服務能力,助力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
始終緊扣人民健康需求,聚焦行業亟需、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在重大疑難病、危急重癥及新冠疫情防控等方面,強化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的研究,加強中西醫結合,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研攻關。北京中醫藥大學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時組建了航天中醫藥學、航海中醫藥學交叉學科,由國醫大師組方的“太空養心丸”為航天員身體健康保駕護航。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領銜制訂的《中風病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被納入中醫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有力推動了中風病中醫診療標準化工作進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田金洲團隊針對老年癡呆癥等重大疑難疾病的中醫藥防治進行系統研究,將我國老年癡呆癥的診斷和治療與國際標準接軌,用中醫藥方法解決世界性難題。面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積極組織專家開展科技攻關、遠程會診,編寫《新冠肺炎中醫診療手冊》指導臨床防治及研究。成立中醫疫病研究院,搭建中醫藥防治疫病知識庫平臺,加強中醫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
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守護人民群眾全生命周期健康。中醫藥對生命健康的關注是全鏈條、全周期的,在病前預防、病中治療、病后康復等方面具有系統性優勢,與健康中國戰略中“服務人類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理念極為契合。要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圍繞治未病、慢性病綜合防控、康復治療等領域,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立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的研究成果——中醫體質辨識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實現了中醫藥首次進入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北京中醫藥大學牽頭推進實施“九體醫學健康中國計劃”,升華中醫體質學原創成果,致力構建人體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調控體系的中國方案。
要勇擔使命,為事業育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單獨列章論述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些重要戰略部署進一步深化教育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地位與作用。中醫藥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高地,肩負著為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的重要使命。近年來中醫藥高等教育規模持續增長,累計培養出近200萬中醫藥專業人才。但隨著中醫藥院校的擴招,各地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中醫藥專業質量有所影響,同時中醫藥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存在中醫教育西化、中醫思維薄弱、中醫技能缺失等問題。中醫藥高等教育必須著眼于未來,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把握好戰略謀劃的重要任務,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以新理念、新高度、新舉措不斷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堅守教育質量生命線,夯實中醫藥院校中中醫藥專業的主體地位。尊重中醫藥學科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在人才培養上要保持戰略定力,進一步優化中醫藥院校學科專業布局,做好“雙一流”建設規劃,推動中醫藥學類專業認證,加強專業內涵建設,集中院校優勢資源做強中醫藥主干專業。打造建設一批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一流本科專業,以點帶面,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整體提升中醫藥院校辦學水平與建設質量。聚力精耕細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教育質量評價,全面推進醫教協同、藥教協同、護教協同、產教協同,打通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形成全方位開放式的高質量育人體系。
堅持中醫藥教育姓“中”,強化中醫思維和中醫臨床能力培養。堅持“中主他隨”,加快完善以中醫藥課程為主線的中醫藥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提高中醫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繼續開展全國中醫藥經典能力等級考試試點聯考,帶動全國中醫經典教育水平的共同提升。強化臨床教學醫院主體職能,推進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建設,完善“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深化規培改革,打造具有中醫特色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將中醫思維、中醫經典、師承教育貫穿規培全過程。通過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悟妙道一系列措施,真正促進學生形成以中醫思維為核心的綜合臨床能力。
堅持打破學科壁壘,完善多學科交叉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時強調:“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在學科、課程之間還存在明顯邊界,中西醫學科體系之間仍然存在壁壘,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我們必須開放心態,打破壁壘,積極開展“中醫+”模式的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以及中西醫臨床醫學項目,探索醫工、醫理、醫管、醫文等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新路徑。加大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的建設力度,充分發揮中、西兩套理論體系各自的優勢與特色,互補長短,促進中醫思維與現代醫學技術相融合,共同致力于解決人類健康的問題,創建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醫學教育模式。
要守正創新、為中醫藥現代化辟新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們要深刻領會這兩者的精神實質,將兩者關聯起來,充分認識到創新對于中醫藥現代化的重大意義。中國式現代化必然包含中醫藥現代化,而創新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中強調“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院校在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創新資源匯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中醫藥傳承創新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解決中醫現代化關鍵科學問題和臨床重大疑難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們必須進一步發揮原創優勢,守正創新,為中醫藥現代化開辟新賽道、實現創新突破。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要堅持守正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亦是如此。中醫藥現代化是一條新賽道,既沒有教科書,也沒有現成答案,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前進。中醫藥現代化必須堅持“中主他隨”,傳承創新中醫藥理論,創新中醫藥實踐,開展中醫藥研究,踏實走好中醫藥進步的“守正創新之道”。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入實施“解碼中醫”計劃,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典籍開發利用、名老中醫道術傳承研究,用現代科學深化基礎理論、診療規律、作用機理的研究詮釋,提供健康醫藥、醫工設備等產品,以信息化、產業化發展提升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積極開展防治重大疑難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臨床研究。以傳染病為例,要在中醫經典理論主導下,結合呼吸、消化、急危重癥等臨床各科,運用現代影像學等診斷方法,以及循證醫學、大數據等手段,圍繞傳染病的預防、預警、診斷、辨證、治療、康復等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傳染病的防治水平。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要強化有組織科研。今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強調高校在持續開展自由探索基礎研究之外,加強有組織科研,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在此指導下,中醫藥院校要注重發揮高校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加強重大科技項目的培育和組織,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卡脖子”問題,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資源配置模式。例如針對中醫藥基本理論的現代研究、中醫經典的傳承挖掘、重大疾病的中醫藥防治等重點方向,大力推行“揭榜掛帥”等方式公開發榜重大科技項目和目標、成果等,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向重大科技項目集聚,讓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同時注重人才梯隊構建,培養引進一批有明顯創新潛力的中青年人才,支持中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要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許多重大科技項目都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政產學研用”上下聯動,又需要各創新團隊橫向協作推進。中醫藥領域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和團隊相對缺乏。中醫藥院校必須深化協同創新認識,圍繞優勢學科、特色學科方向,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積極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等力量多元參與機制。通過籌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實現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科技創新格局。同時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為基礎,打造一批多學科交叉、優勢互補、大師引領、錯位發展的創新團隊集群和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并在人才梯隊、科研條件和管理機制等方面加強配套支持。
要以人為本,為發展聚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醫藥高等教育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四個面向”,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讓每一位師生職工都有強烈的歸屬感,獲得感、榮譽感,只有這樣事業發展才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活力。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結合中醫藥學科發展特點,提升中醫藥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的針對性和科學性,不用一把尺子衡量,要針對教學型、科研型、臨床型、復合型等人才建立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比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緊緊圍繞中醫藥學科發展規律和實際需求,在職稱評審中開辟“傳統中醫藥理論研究”“臨床名醫”綠色通道,克服唯論文、唯學歷、唯職稱、唯獎項的導向。堅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完善“精準定位、分類培育、一人一策”工作機制,提升教育、科研、醫療、管理等各類人才隊伍職業化專業化水平,大力推動專業技術崗位聘任等改革,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形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良性用人機制。
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催生思想動力。深入學思踐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將大醫精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在文化傳承創新中踐行育人使命。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加強“中醫文化學”學科建設,深挖中醫經典文獻精髓,詮釋中醫藥文化哲學內涵。積極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注重中醫藥特色的健康教育,在推進中醫藥文化走進中小學、走進基層中樹立天人相應的生命觀、健康觀,使中醫藥文化的浸潤延伸至家庭和社會。加強“中醫國際傳播學”學科建設,推出原創性學術文化成果,講出中醫好故事、發出中醫好聲音。完善具有中醫藥特色學校文化標識體系,營造尊師重教的文化氛圍,將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精神品格,展現在校園的一草一木,浸潤于師生的一言一行,形成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和育人環境,匯聚成學校事業發展最持久的力量。
營造人心向學的辦學氛圍,匯聚強大合力。一所有溫度的大學才能稱得上一流大學。要把人心向學、關愛師生員工的理念深入到辦學治校的每個細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呼聲為指針,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流程,改進作風,不斷提高服務師生的能力和水平。要著力解決師生員工“急難愁盼”問題,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推進“一站式”服務,積極為人才松綁,讓師生安心做學問。同時要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改革,充分挖掘調動課堂、教材、實踐、管理等多方面育人要素,努力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
旗幟引領方向,思想照亮征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事關中醫藥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發展之路上一路高歌奮進,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