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中醫,有這樣一批人
他們走向祖國各地
深入調研當地醫療衛生現狀
為當地人民群眾進行義診和健康服務
他們用實踐收獲成長
用奮斗增長才干
把青春和汗水播撒在祖國大地上
今年暑期,由教師工作部牽頭,宣傳部、遠程教育學院、國家中醫藥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以及中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專家和青年師生組成的社會實踐重點團隊一行12人,赴山西省大同市,開展了覆蓋市、縣、鄉、村的中醫藥文化指導、學術交流、技術培訓以及健康服務等工作,全面了解了大同市多個層面的中醫藥服務能力,深入調研了鄉村醫生發展現況,開展了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文化指導,舉辦了獨具特色的中醫技術培訓和健康服務。
中醫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團以“精準扶貧建小康,社會實踐援邊疆”為主題,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開展義診和健康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在3天的活動中,實踐團為900余名群眾進行問診開方、體質辨識、健康咨詢等服務,發放健康宣傳資料600余份,培訓基層醫務人員60余名,受到當地群眾和基層義務工作者的一致好評。中國中醫藥報、烏蘭察布市日報等多家媒體和部門對活動進行了報道。
為了解新疆地區中醫藥教育及相關產業發展,促進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流,我校中藥學院師生實踐團走訪了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維吾爾醫學院、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和新奇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走訪交流學習,師生一行與當地中醫藥同仁共話“藥發展”共建健康新機制、共話“藥科研”交流合作新思想、共話“藥就業”同享產業新機遇,將師生長期互訪機制、科研交流與合作、學生培養與就業、維吾爾醫藥發展、國家新疆工作戰略與人才引進政策融于其中,深化了合作、堅定了信念、激發了情懷,也實現了實踐育人與思政育人的有機融合。
生命科學學院以“追尋革命記憶,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組織黨員同志赴革命老區棗莊開展學習調研。黨員同志在緬懷革命先烈、追憶抗戰歷史的過程中,更加堅定了投身于教育和科研事業的初心。此次活動在起到深刻教育作用的同時,也為探尋中醫生命科學學科這一交叉新興學科與革命老區的醫療機構密切對接,以期盡快產生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和臨床應用轉化,服務于老區人民,為人人健康、全民小康做出實質性貢獻。
針灸推拿學院“青春頌祖國,針道傳薪火”暑期社會實踐團師生一行14人走進河北。先后在河北任丘、正定、易縣等地開展紅色研學、社會調研、科普宣傳與中醫適宜技術宣講。實踐團深入名醫故里,開展“名醫故里民眾對中醫藥文化認知程度的調查”。在任丘拜謁扁鵲,于扁鵲祠前誦讀《扁鵲傳》,思先賢以明志。在正定,開展“針院青年談——學《習近平在正定》”專題實踐活動。在易州鎮衛生院,實踐團為基層村醫與村民開展中醫適宜技術耳針的常見病治療與禁忌,為當地百姓逐一耐心講解手把手指導。酷暑而去,滿載而歸,知行合一,薪火相傳,針道青年的社會實踐一直在路上。
管理學院“足跡”實踐團赴房山區大安山鄉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跟隨大安山衛生院“紅色天使”入村巡診,記錄山村社區醫生的日常工作與生活,感受他們與當地百姓之間的質樸情誼,同時分別面向醫生與村民收集基礎醫療資源數據,調研大安山社區基本醫療現狀。通過五天的社會實踐,大家進一步體會到“青年要勇于砥礪奮斗、錘煉品德修為”的時代要求,表示要繼續弘揚“紅色天使”的優秀品質,敬畏生命、心系基層,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吸取實踐經驗,為推動醫療政策發展、醫療資源建設等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護理學院“‘中’歸故里,‘醫’化民心”研究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河南省周口市周口蓬萊養老院、商水縣中醫院、商水縣人民醫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老人和市民普及中醫知識,用中醫技術送溫暖、獻愛心。在活動過程中,團隊成員為老人們測量血壓,還開展了耳穴埋豆、艾灸、推拿、按摩等中醫特色健康服務。實踐團走向基層,開展中醫相關醫療健康服務,調查了解基層中醫院的發展現狀,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發展基層醫療的責任,也更加堅定了中醫人傳承和發揚中醫藥的決心。
“中醫藥IP”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分別來自英語(醫學)、英語(中醫藥國際傳播)、法學、中藥、中醫、管理等專業,成員專業背景不同,可跨專業交流合作。為提高保護傳統中醫藥知識的意識,實踐團在北京市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的帶領下,探訪當代知識產權和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情況。在幾天的實踐中,通過到國家機關和相關企業參訪、與志愿者專家交流、與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單位座談,既提高了團隊成員們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也進一步拓寬了大家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