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傳承創新,提高中醫藥的對話能力、解釋能力,是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關鍵問題。近日,2018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基于‘道術結合’思路與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創新研究”負責人、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谷曉紅聚焦中醫藥創新發展,以創新理論的發展源泉和動力、中醫研究的發展方向等問題為切入點,深入訪談了國醫大師王琦院士,為名老中醫的道術傳承與創新做出范式。
《中國中醫藥報》2022年8月12日4版
關于中醫藥傳承創新
熟諳經典,匯通古今
1 創新學說來源于中醫經典著作
谷曉紅:近日拜讀您的《王琦醫書十八種》,學術思想體系可謂博大精深,可概括為“六四三九三三”,即六大學術體系、四個學說、三個關鍵、九種體質、三辨模式、三級預防。
王琦:您總結得很好。我的四個學說,中醫體質學、中醫藏象學、中醫腹診學、中醫男科學,都來自于經典著作。中醫體質學說來自于《黃帝內經》,它給我提供了一個思維,但至于是不是九種體質,古代是怎么分的,這是那個年代的思維方式。但是《黃帝內經》講陰陽二十五人,告訴了我一個事實——人是有不同的,是可以分的。從這個點上,把它延伸出來形成了中醫體質學說,同時我還賦予了它很多現代科學內涵。中醫藏象學說、中醫男科學也是從《黃帝內經》中來,腹診理論是從《傷寒論》里面來的。這四個學說的形成對中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理論發展,都源于中醫經典,經典著作給了我啟迪。
谷曉紅:知道《黃帝內經》中有關于體質分型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您怎么就能發展出九種體質?
王琦:當時我們做《素問今釋》,只是對《黃帝內經》全篇的一個解讀而已。后來我讀到《陰陽二十五篇》,腦海中對人的體質分型萌生出一個疑問,當時認為體質反映的是一個人的人格。后來我寫研究生論文時,我們那個年代的論文主要是總結名老中醫的經驗,但我當時就想研究體質。人與人不一樣,但是不能用《黃帝內經》這種分成二十五型人的方法來研究,我就開始思考能不能在當代社會語境下創造新的分法,比如怕冷的人叫陽虛、怕熱的人叫陰虛。最初的靈感是這么冒出的,冒出以后就開始寫。方藥中老師得知此事后說:“王琦,你不想畢業了嗎?大家都那樣寫論文(指總結中醫名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等),唯獨你沒那樣寫?!蔽艺f:“老師,您先讓我寫,寫不成體質研究論文,老中醫經驗的論文我也已經寫好?!狈剿幹欣蠋煯敃r很嚴厲地跟我說“不要撂在答辯臺上”。我聽后非常緊張,跟老師說:“讓我寫寫看,我寫出來給您看,之后再定如何?”我們的老師在學術上特別有包容和寬廣的情懷,我把論文寫出交給方老師后,過了三天,他把我叫過去說:“你就寫體質,他們說你寫得很好,我也覺得不錯,我支持你?!痹瓉矸嚼蠋煱堰@個稿子發給任應秋老師看,任老師說您這個學生寫得很有意思,把方老師還夸了一頓。方老師看到我的論文也很高興,他一直支持我。后來我就沿著中醫體質這條路一直往下走,這是我心里決定一輩子要做的事。我三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規劃八十五歲在做什么,這在中央電視臺的《東方之子》節目有記錄。當時訪談者問我人生規劃是什么,我說八十五歲以前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研究體質,然后做國自然項目、帶學生,一輩一輩的學生往下做研究,此外還有男科研究。
2 從中醫男科學的建設發展看中醫傳承創新之道
谷曉紅:中醫分科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沒有男科,男科被放在外科體系當中。但是實際上,男科有大量的疾病屬于內科疾病,不屬于外科疾病。所以在我們的培養體系當中,您認為如何看待男科,它的發展定位應該是什么
王琦:中醫男科學建設面臨的問題,一是沒有“身份證”,我國醫學學科專業目錄中,尚無中醫男科專業,難以對接大學科循環;二是人才培養存在問題,高等院校沒有設立單獨的課程,公立醫院鮮有獨立男科門診和病房;三是科研水平有問題,研究無法立項,缺少男科大數據資源平臺。男人有多少???《王琦男科學》中就涉及132種病。我們男科有一句名言:“人類對睪丸的理解,還不如對地球的理解?!蹦锌撇∮小叭笊健?,一是不育癥,二是陽痿,三是前列腺炎。其他還有如精索炎、精索靜脈曲張、前列腺鈣化等一大堆問題。不知道北京中醫藥大學有沒有可能建立男科,就像我創立中醫體質學一樣,那會在全國首屈一指。
谷曉紅:您做體質和男科的研究,是誰先誰后,還是并駕齊驅、左右開弓?
王琦:我首先是做體質的研究,后來做臨床,當時體質學不是一個臨床學科,后來升了副教授,可以出專家門診。醫務處處長問我計劃出哪一科的專家門診,我告訴他出男科。他說哪有什么男科門診,你以為醫院是你自己家開的診所。我說我不想跟著血液病、老年病、消化科等門診后面跑,你讓我看三個月,如果沒人找我看病,你就關門。他回復我得問問院長。那時候西苑醫院院長是李祥國,醫務處向院長匯報說王琦要搞男科,李院長說他那人就這樣,你拗不過他,你就讓他看三個月,三個月后如果不行就關門。當然后來看男科病的人很多,門診就開下來了。
男科門診開一段時間以后,我意識到只會看病不行,這個學科還沒理論架構。當時我跟天津出版社的張老師一起去承德醫學院講課,私下里我們討論問題,我說想編本《中醫男科學》,他說聽都沒聽過中醫男科學。后來《王琦男科學》這本書出版之后,新華社等眾多新聞媒體報道出來,大家都很驚訝,之前竟然沒有中醫男科學。秦國政等現在的一批中醫男科專家,基本上都是我當時帶的學生。我在臨床上從事了很長時間的中醫男科學工作。但是近20年來,基本上只做體質研究。
谷曉紅:您的男科研究創新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琦:說到創新,當年研發治療陽痿的中藥時,“偉哥”還沒上市,我研發的疏肝益陽膠囊可以解決陰莖供血的問題。那時我團隊的博士后王濟將疏肝益陽膠囊與“偉哥”做對照研究,發表了一篇很好的論文。后來我又研發黃精贊育膠囊,用恒河猴做實驗,使恒河猴的睪丸錳中毒,造成其生精功能障礙,然后用黃精贊育膠囊灌胃,發現可以修復恒河猴的曲細精管進而使其產生精子,這在30年前是了不起的事
谷曉紅:能不能通過您的“六四三九三三”學術體系告訴后學者,治學最關鍵的是什么?
王琦:熟諳經典為其本,旁及各家為其川,精勤不倦為其博,勤于實踐為其恒,精于臨證為其巧,融匯古今為其變,自成機杼謂之家。
關于中醫藥國際化
我主人隨,卓然自立
1 中醫藥一定要轉型,但不能“轉基因”
谷曉紅:關于創新發展,您在科研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您既有中醫研究,又有研究中醫,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實驗研究、臨床研究等。在科研方面,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中醫藥的國際化、現代化及其解釋能力、對話能力、臨床能力?您在很多年前就談過關于中醫藥國際化的十大問題。能不能進一步談談在這方面的認識?
王琦:一個獨立的醫學門類,有為才能有位。想要別人肯定你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就必須跟著時代前行。精華要傳承好,要守正,然后要創新。創新是科學研究,是與過去歷史的不同,是增長、是延伸、是拓寬,否則不能叫創新。另外,中醫的形態要發生變化,包括服務形態和表述形態都要變化。中醫學的研究要體現科研品質。這個品質,不是中醫學人對中醫的了解和認同,而是國際社會、大科學背景下的認同。沒有認同,就不能在世界大家庭、大科學里面,成為閃耀一員??茖W也是“聯合國”,要在多種民族、不同語言環境下體現自身存在的價值,所以必須有辦法融匯進去。
中醫必須走現代化道路,走現代化道路必須要用科學研究的方法,而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就是欲求融合,必先求自我卓然自立。也就是說中醫自己首先要能夠卓然自立,能夠確立并保持主體性,再用各種方法來研究。經過研究,中醫還是中醫,各種方法手段使中醫提高,而不是把中醫消融掉。因此,“我主人隨”還是“人主我隨”,是我們當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剛才您提及的研究中醫和中醫研究。首先是中醫研究,然后才是研究中醫。主體必須是中醫研究,中醫本身的主體性不能削弱。用各種聲、光、電、磁、波,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但是這些方法手段的作用是豐富中醫、解釋中醫,讓中醫得到更多的科學論證,以及應用現代語言、公眾語言來表達中醫。不僅完全不影響中醫的存量,反而提高了中醫的影響力。
2020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既用好現代評價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幾千年的經驗,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要科學總結和評估中西藥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學的方法說明中藥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療效”。我認為,如果說“寒濕疫”“氣陰兩虛”,很多人聽不明白;如果表述為“一個提升”(提升循證的級別),“四個解讀”(調節免疫、抑制病毒、抑制炎癥風暴、修復病理損傷),就能說明白、講清楚。我們的理法方藥存在,我們的語言系統存在,同時,我們也要有用現代語言解讀中醫藥療效的能力。解讀都是要做科學研究,它不影響中醫的主體問題,反而豐富了中醫的內涵。中藥可以消除患者的咳、痰、喘,肺部拍片后證明患者肺部的病理損傷也得以消除,這是挺好的事情。我認為,中醫藥一定要轉型,但是不能“轉基因”。
2 中西醫結合不是“兩張皮”,而是中西醫兩者共存的結合
谷曉紅:轉型不“轉基因”。我們的基因就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就是中醫藥的基因。這句話表明,我們對中醫藥要有無比的自信,要顯示出自強,要我主人隨,要將中醫的主體性樹立在更加強大和優越的位置,形成中華醫學。中華醫學是包容的,但一定是以中醫學的基因作為主導,然后去融合包括西醫等多學科在內的交叉醫學,形成中國的醫學或者叫中華醫學,您是否就是一直在這樣做?
王琦:我主人隨,方可卓然自立。中西醫結合的問題,我的理解很明確——中醫不能變成西醫,西醫不能變成中醫,也決不能在中西醫結合中泯滅、淡化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秶Z·鄭語》講:“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币簿褪钦f兩種事物并列存在時,能夠變成一個相互支撐和促進的事物,同質化后,就沒有發展動力。所以必須在解決問題時,發揮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和作用。中西醫有各自的優勢病種和優勢環節,遇到問題各自該怎么解決就怎么解決,比如氣管阻塞,肯定要西醫搶救,搶救過來需要中醫化痰,那就讓中醫去化痰。中西醫結合不是“兩張皮”,而是有機的結合,是中西醫兩者共存的結合,叫“協調發展”。
關于中醫藥的憧憬
中醫“諾獎”夢,千萬名醫成
谷曉紅:您在書中說:“只有從傳統中來,又能超越傳統,才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中醫學才能發展,雖然這條路走起來艱辛,但也其樂無窮?!蔽艺J為人有少年態和老年態之分,少年態就是想做事、能做事、能成事,雖然有困難,但一直向前努力的狀態。在我看來,您現在是少年態,依舊對中醫學充滿激情和憧憬。
王琦:我最大的愿望有兩個,一個是中醫學多拿“諾獎”,另一個是千萬年輕中醫的成長。
第一個夢想是希望中醫藥能在世界醫學界獲得它應有的地位,有為才能有位,有為才能有自信,我們的自信應該建立在中醫對世界醫學的成就貢獻度上,所以拿最高的標準來作為中醫學追求的夢,廣大中醫藥人應該為夢放飛。
第二個夢想是千萬個中醫的成長。中醫的未來如果沒有一支精良的隊伍,沒有一支名醫的隊伍,中醫藥這片藍天由誰來撐起?說一千道一萬,要有一批臨床家來支撐中醫藥服務體系,使其高質量發展,在重大疑難病上有所作為,體現中醫的貢獻度。此外還要在科學研究上有成就,既然中醫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那就得去做科學研究。
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成為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青蒿素成為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的禮物。而早在2000年8月28日,我曾在《中國中醫藥報》上發表《中醫想不想得諾貝爾獎》一文。文中我寫道:“諾貝爾獎是人類原始性創新的重要標志,我們要在繼承傳統的歷史思維同時,構建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新的思維能力,要把創新看做是中醫藥學對21世紀的選擇,科學說到底是一種思想體系,科學創新實質就是要求科學家發明和創造新的思想、新的觀點,乃至新的思想體系。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這對于指導中醫藥的發展同樣有重要意義?!蔽恼伦詈笳f:“只有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才可能走近諾貝爾獎,這點是不容質疑的。我們既要看歷史,又要看現實,如果沉湎于歷史而不看現實,就看不見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既要看自己,又要看別人,如果只管看自己,不去看同行,就無法進行比較,發現差距;既要看中國,又要看世界,如果只在中國看中醫,不放眼全球看中醫,就會‘只緣身在此山中’;既要看優勢,又要看劣勢,如果只看到優勢,不去看劣勢,就會在贊歌聲中陶醉,而無法攀升前進。愿喚起我們的自信與覺醒,愿中醫藥在21世紀寫下新的輝煌的一頁?!?/p>
中醫藥融合創新發展的建設應該秉承“一條主線,兩個融合,三個維度”的原則,“一條主線”是以中醫理論、中醫思維為根本,堅持我主人隨;“兩個融合”是基礎理論和臨床要融合,中醫和多學科要融合,包括大數據、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學科;“三個維度”是醫教研產服務“全領域”,疾病的預警、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過程”和依托平臺來進行的“全方位”。在未來發展中要提高中醫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話能力和解釋能力,實現中西醫協調發展。